隨著廣州車展拉開大幕,過去一直爭論的誰是國內第三大車展的觀點,似乎已經有了定論。從五十輛新車的展出、到六百家企業(yè)的參與、再到車展推出的新理念,都已經再規(guī)模上將車展推到了國內的三甲地位……。而最突出的兩大現象,就莫過于對新能源車的重視以及小型車的重點展示,已經成為車展內外最被各方都看重的兩大方向。
作為廣州車展所推廣的理念來講,借助著亞運會與華南市場興起,能夠達到如此的規(guī)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而要想實現明年國內市場風向標的具體作用,還要看國內外企業(yè)所展示的具體內容以及相應的技術走向。無論是各個企業(yè)對電動汽車的關注、還是對小型車新一輪的推廣,無不成為與廣州車展相得益彰的問題。就拿本屆車展各個企業(yè)對小型車的重視而言,有的在是小型車技術上升級、有的開始在小型車制造方面拓展,總之,都已經意識到明年市場的競爭必然要以小型車為核心展開。而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,消費者盼著新能源汽車的落地……所以,無論是從政策看新能源發(fā)展、還是從競爭看小型化發(fā)展,都是這屆車展所顯現出來的火藥味!
為何說消費者更需要新能源汽車落地
從這屆車展可以看出,新能源車的展示已經成為各個企業(yè)的重要任務之一。無論是各個企業(yè)推出的新理念、還是不間斷展出的新車型,都成了能夠讓眾多觀賞者可近距離接觸的技術。然而,從企業(yè)的層面上看待新能源問題,無疑是不希望企業(yè)自身落伍的因素、要大于制造因素。也就是說,更多的還要看政府的帶動力而決定生產。在消費者心目中,則更需要新能源技術的落地。更需要在自身能夠承受的前提下,使普及與消費能夠水到渠成。這也就從另一個方面顯示出,政府所尋求的推廣力度以及所出臺的扶持辦法,尚未與企業(yè)的制造以及消費者的消費實踐相結合。所以,通過廣州車展的廣泛宣傳作用,如何解決政策急、企業(yè)與消費者不急,才是最要緊的發(fā)展新能源問題。
應該說,要想讓新能源車順利的落地國內市場,已推出的政策構成顯然從吸引力層面、還是從消費的積極性層面,都并未達到市場的滿意度。這樣,既不可能調動起企業(yè)制造的積極性、也不會讓消費者做好接受新能源產品的準備。所以,無論是推廣的力度再高、也很難使新能源汽車順利普及。針對政策在新能源車發(fā)展上的作用,更需要針對現存的問題,而找到解決國內市場問題的辦法。而不是只將大頭的資金用在不合時宜的新聯盟、或重頭企業(yè)身上了事……,因為,只看重政策資金的情況下,新能源很可能會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。
為何預示著小型車競爭將成焦點
從車展上看,這一回各個企業(yè)所帶來的小型車,已經從過去的形式為主,很好的向內在質量為主進行了轉變,這無疑也成為了本屆廣州車展所展示的重點類型。過去,一些只看重A級車以上產品的企業(yè),也都著重的開始發(fā)展小型車。而一些以小型車制造的企業(yè),又在技術與內容上尋求升級與技術轉變,這就很好的反映出小型車的地位越來越明顯。而外資與合資企業(yè)對小型車的重視,更值得國內制造業(yè)的關注。這些都表明,小型車市場,隨著節(jié)能減排需求越來越廣泛,就會有形無形的要求消費者向小型車消費改變。而以往那種低價低質的老套路制造,很可能被小型車的競爭浪潮所吞沒。
同樣,也需要指出的是,最為明年的車市變化,由于已經有了許多政策的暫時性退出,以至于造成了企業(yè)產品不拼品質無法生存的程度。而這次車展所發(fā)出的信號,就是在表明,到了明年的競爭的關口,小型車市場份額雖然會加大,但如果不能從企業(yè)自身的競爭力去考慮,也很容易成為強勢小型車生產企業(yè)的競爭標靶、甚至可能成為被落后產能所拖累的企業(yè),這才是車展所發(fā)出的強烈信號!
由此不難看出,廣州車展的風向標作用,要遠遠大于所謂的爭奪第幾車展的規(guī)模問題。如果僅僅將注意力集中在車展的大小程度上,很顯然就會錯誤的看到形勢發(fā)展。畢竟,明年是“十二.五”的第一年,國內既要保汽車的平穩(wěn)增長、又要看重競爭的合理性,所以,小型車的先手作用,無論如何是不應該輕視的……
關鍵字(名稱、地點等):
展會起始時間:
類別: 省內 國內 國際